108國中會考自然科第24題
題目
某種可重複使用的熱敷袋,其內含有醋酸鈉水溶液和金屬片,使用方法的示意圖如圖(十)所示。

使用步驟:
1.使用前按壓金屬片,引發醋酸鈉結晶析出並產生熱,用來熱敷。
2.熱敷後,將已冷卻且因析出結晶而變硬的熱敷袋,放入水內加熱,即可回復原來的澄清狀態。可依此步驟重複再使用。
關於上述步驟2發生的變化,以及醋酸鈉的溶解度說明,下列何者正確?
(A)步驟2為吸熱的變化,溫度升高溶解度會增加
(B)步驟2為吸熱的變化,溫度升高溶解度會減少
(C)步驟2為放熱的變化,溫度升高溶解度會增加
(D)步驟2為放熱的變化,溫度升高溶解度會減少
答案
A
解析
本題是問吸熱或放熱反應造成的差異性。
步驟:1.使用前按壓金屬片,引發醋酸鈉結晶析出並產生熱,用來熱敷,屬於放熱反應。
步驟:2.熱敷後,將已冷卻且因析出結晶而變硬的熱敷袋,放入水內加熱,即可回復原來的澄清狀態,屬於吸熱反應,且結晶的醋酸鈉因為溫度升高使得溶解度增加。
(A) 步驟2為吸熱的變化,溫度升高溶解度會增加是正確。
所以答案選A。解題技巧
本題圖(十)中的關鍵詞「2 放入水內加熱」,此過程就是吸熱反應。「回復原來的澄清狀態」,表示因為溫度升高使得結晶的醋酸鈉溶解度增加。
知識節點
吸熱反應
放熱反應
原理
一、吸熱反應:物質發生變化時,會吸收熱能、光能或電能,會使環境溫度下降。
A+熱→B+C
舉例:固體→液體→氣體、光合作用、水的電解、食鹽溶解於水。
二、放熱反應:物質發生變化時,會放出熱能、光能或電能,會使環境溫度上升。
A+B→C+熱
舉例:氣體→液體→固體、氧化(燃燒、生鏽)、酸鹼中和、強酸或強鹼稀釋。重要反應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